(相关资料图)
“子鼠、丑牛、寅(yín)虎、卯(mǎo)兔、辰龙、巳(sì)蛇、午马……”现在一说到十二生肖,我们都会这么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十二生肖动物的顺序是怎么确定的?
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和排定虽然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不过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三种说法大家最为熟悉。第一种就是动物赛跑排座次的传说,这个传说因为戏剧性最强,所以流传最广。说的是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决定让所有动物来一次赛跑,然后按照动物到达的先后来决定守卫的顺序。而这中间还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插曲,比如牛和老鼠起得最早,牛儿好心让老鼠坐在自己背上,快到终点时,老鼠却抛弃了牛一下子先窜了出去,得了第一。
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和奇(jī)偶数决定的。古人认为数字排序也有阴阳,奇(jī)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要搭配,正如奇(jī)偶要搭配一样。老鼠的足趾比较奇特,前足四趾,后足五趾,奇(jī)偶同体,无法按上述原则安排,于是就把老鼠排在了首位。在老鼠后面依次排列的是:四趾的牛、五趾的虎、四趾的兔、五趾的龙、没有腿和脚但是被算作偶数的蛇、一趾的马、四趾的羊、五趾的猴、四趾的鸡、五趾的狗、四趾的猪。这种将动物脚趾数和阴阳观念相配的说法,是个创新,但是并不能科学解释某些动物之间的排序问题,比如,牛、兔同为四趾,同为偶数,那牛为什么要排在兔的前面呢?所以这种说法流传有局限性。
第三种说法则将日常观察到的动物活动习性和一天中的十二时辰相结合,这样地支和生肖的配属关系也得到了解释。在古代,用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来记录一天十二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子时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传说人们发现老鼠在这一时间最为活跃,所以叫“子鼠”;丑时为凌晨1点到3点,这是牛在反刍(chú)的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所以叫“丑牛”;寅(yín)时为凌晨3点到5点,这是老虎开始到处游荡觅食、最凶猛的时候,所以叫“寅虎”;卯(mǎo)时是早上5点到7点,是月亮还在照耀大地的时间,古时人们习惯把月亮叫做玉兔,所以就叫卯(mǎo)兔,关于卯(mǎo)兔还有一种说法是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辰时是上午7点到9点,是传说中龙行雨的时刻,也有说是因为辰时容易起雾,而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所以叫“辰龙”;巳(sì)时是上午9点到11点,是蛇蛰伏在草中不出来伤人的时候,也有说是此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所以叫“巳(sì)蛇”;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时太阳当头,阳气刚生,而马是属“阳”的动物,也有人说古时野马还没有被人类驯服时,喜欢在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所以叫“午马”;未时是下午1点到3点,传说羊吃了未时的青草,草根的再生能力就会愈来愈强,也有人说此时是放羊的好时候,所以叫未羊;申时是下午3点到5点,这是猴子最喜欢啼叫的时间,所以叫“申猴”;酉时是下午5点到7点,这是黄昏来临的时间,此时鸡开始进窝,所以叫“酉鸡”;戌(xū)时是晚上7点到9点,这时进入黑夜,狗开始为主人守夜,所以叫“戌(xū)狗”;亥时是晚上9点到11点,此时夜深人静,是猪睡得最熟香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说夜深人静的亥时,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所以叫“亥猪”。
在这三种说法中,似乎最可信的就是第三种说法,也许百姓正是在和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对动物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才发明了将地支和动物联系起来的纪年方式。但不管事实到底是怎样的,这些说法都体现了民间百姓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朴素认识。
关键词: